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清华大学吕伟教授和天津理工大学刘喜正教授为师生做学术报告
点击数:
时间:2023-04-11
随着新能源存储以及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新型电池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和重点。为使化院师生深入了解电池的最新研究方法和未来发展趋势,吉林化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研究生工作部以及研究生院联合举办了能源材料化学论坛。该论坛由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韩丹丹主持,优秀校友刘喜正和吕伟主讲,部分青年老师和研究生100余人共同参与。
刘喜正,天津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毕业于吉林化工学院制药工程专业,2014年或日本筑波大学博士学位,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博士后。刘教授针对现有新型电池中电极稳定性差、电解质与电极副反应严重等问题,通过电极结构多孔化、电解质原位固态化策略、实现高比能电池的长寿命循环。具体内容包括:1)多级梯度孔金属电极结构设计,发展了系列具有导电性Cu骨架的系列多孔合金电极,提升了合金型负极循环稳定性;2)提出了面向金属空气电池的电解质原位固态化策略,基于小分子交联反应,发展了原位交联、梯度功能化以及凝胶/固态复合电解质的策略,有效提升了锂/钠-氧电池在真实空气中的循环稳定性,并进行了锂/钠空气电池柔性化探索。相关结果为新型高比能电池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吕伟,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毕业于吉林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2009和2012年获得天津大学应用化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博士后。吕副教授针对锂硫电池反应中间产物多硫化锂易溶于电解液且反应动力学差,造成其在电解液中累积和严重的穿梭效应的问题,将催化作用引入到锂硫电池中,通过加速多硫化锂向固态产物的转化避免其在电解液中的累积,从而实现对穿梭效应的主动抑制。揭示了P区金属硫化物中硫的P电荷密度对硫还原反应活性的调变规律,为锂硫电池催化材料的理性设计和高比能锂硫电池实用化技术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近三小时的学术论坛,刘喜正和吕伟两位校友一方面分享了自己在新型电池研究上的结果,并将自己研究方法倾囊相授,另一方面对在场师生存在的困惑予以清晰明了的解答。此次论坛的顺利召开,对于开拓我校师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师生的研究兴趣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